纺织服装业的最坏时刻已过去

发布日期:2010/4/24 15:27:03

      以下文章由东莞高美商贸有限公司收集网络

        2009年纺织服装企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尽管随着经济回暖,以及国家对纺衣业扶持政策的累积效应显现,纺衣业正逐步走出低谷,尤其踏入2010年以来,复苏态势明显,但在种种制约因素影响下,比如外部需求复苏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各种原材料成本飙升、劳工不足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等;预期今年纺衣业的发展仍会较为反复和波动。不过,市场普遍认为,此轮调整最坏阶段已成过去,整固复苏和加快产业升级转型将成为2010年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加大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寻找差异化经营、提升自主品牌、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将是纺衣业在这一轮升级转型的突破口。

  □陈珍珍

  2009年内地纺衣出口跌近10%

  2009年全球消费市场的购买力仍深受金融海啸的影响,表现相当疲弱,尤其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销市场的纺织服装业更无可避免地受到严峻冲击,出口跌幅显著。

  据中国海关统计,去年内地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仅为1838.87亿美元,较2008年减少9.8%。当中,进口168.15亿美元,按年减少9.3%;出口1670.72亿美元,按年减少9.8%;顺差1502.57亿美元,虽仍是内地贸易盈余的主要商品,约占总体的76.6%;而且去年纺衣进出口贸易跌幅相较所有货品贸易总额减幅13.9%少4.1个百分点,其占总贸易额比重甚至微升0.3个百分点至8.3%。

  然而,这跟改革开放30年多年来,纺衣贸易飞跃发展,大部分时间均呈双位数的增幅相比,2009年的跌幅可谓相当显著;尤其去年更是自1982年(-14.4%)及1998年(-6.8%)以来,第3次出现负增长;反映在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肆虐下,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的纺衣业受到严峻考验。

  2009年2月,纺衣业的月度出口值急剧萎缩至不足百亿美元,仅为66.75亿美元,同比大幅下挫35.12%,环比更急泻56.17%;创下2006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尽管3月出口一度反弹,回升至121.64亿美元,同比增长2.85%,环比更飙涨82.25%;惟这主要是补货需求,并以小单、急单居多,未能支撑出口持续好转。因此之故,虽然国家再次宣布,从4月1日起,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5%提高到16%,这已是2008年8月以来,第四次提高纺织工业产品出口退税率。但是对于1%的调整幅度,让之前很多呼吁提高到17%的纺织品企业感到仍不解渴。出口又逐步显现颓势,从4月份起接连的5、6、7及8月,月度出口值又再度同比下降12.55%、14.75%、9.87%、12.37%及15.57%。9月份,出口虽略为回升至167.52亿美元,为年内次高;惟10月及11月份又回落;及至12月,出口终于呈现同比和环比双增长态势。当月,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167.87亿美元,同比上升4.48%,环比上升20.26%。

  2009年中国对欧盟、美国及日本共出口纺衣838.51亿美元,占总体50.2%。当中,以美国市场的表现较好,出口264.09亿美元,同比增长4.1%;主因是中美纺织品备忘录于2008年底到期,原来受到限制的多个敏感品种得到释放,出口显增所致。惟期内对欧盟出口却下跌7.2%,仅为360.97亿美元;对香港出口更显著下挫12.8%,仅得139.44亿美元。对日本出口213.45亿美元,则同比微增0.1%。其余出口市场,除印度增长2.1%外,均出现不同程度倒退。

  美国一直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尽管2009年美国整体纺织品服装进口的金额及数量,分别较2008年同比缩减13.07%及7.46%;惟期内从内地进口的纺织品服装占美国市场的份额,以金额计算,却由2008年之35.1%上升至2009年的39.2%;以数量计,也由40.9%增至44.5%。其中,从内地进口服装86.23亿件,金额235.03亿美元;进口纺织品120.96亿件,金额82.57亿元。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海关的统计数据与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有较大出入,主要是美国海关根据其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将一些第三方转口至美国的货物也算作是中国出口的货物。

 福建纺服出口逆势增长

  2009年浙江广东江苏分别出口纺织品服装397.5亿美元、309.9亿美元和267.1亿美元,同比下降5.9%、10.2%和8.6%,三者合计占同期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8.4%。当中,尤以广东省出口最为波动,低值出现在去年初的2月份,当月仅出口14亿美元,此后月度出口值逐步增加,但10、11月份又出现反复;12月份当月,出口纺衣32.6亿美元,同比下降2.3%,环比增长24.6%,当月出口值创年内新高。此外,去年上海山东出口值也均超过百亿美元,而福建出口更逆市增长18.6%,为94.6亿美元。去年福建省纺织服装月度增长势头良好,除2月份出口下降外,其余各月出口同比均保持两位数增幅。

  纺织服装业景气度开始回升

  在全球的救市行动令经济逐步回暖,以及国家对纺织服装业扶持政策的累积效应显现下,纺织品服装市场逐步走出低谷。据中国海关统计,内地纺织品服装出口继去年12月同比和环比双双扭负为正后,2010年首2个月,累计出口282.42亿美元,同比激增28.98%。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101.59亿美元,同比显著增长39.43%;服装累计出口180.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71%。特别是2月份,纺织品及服装的同比涨幅更分别达到78.19%及96.25%。

  近几个月来,纺织品出口增速继续大于服装,也预示着全球纺织服装业景气度回升。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全球纺织企业生产萎缩,曾造成纺织品增速下滑程度大于服装。及至踏入去年8月份后,纺织品出口增速下滑的速度始逐渐收窄,且收窄程度开始大于服装,形成交叉,尤其自11月份结束负增长后,最近4个月更持续上升,今年首2个月累计出口达到101.59亿美元,超过2008年的同期水平(2008年同期为94.63亿美元),扣除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纺织品出口量亦已经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这说明随着国际需求逐渐好转,全球纺织企业开工率进一步回升,纺织服装业景气度开始回升。

  东盟将成纺衣出口的新“救星”

  对于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走势,业内人士认为,全球纺织企业开工率提高,欧美市场走出谷底,特别是经过了一年多的消化后,当前欧美的纺织品服装库存很低,中国纺织品服装在欧美传统市场具有一定刚性需求。尤其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障碍逐渐消除,将带来需求恢复性增长。同时,今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启动,相信也将成为拉动内地纺衣出口的另一亮点。

  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内地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内地则是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内地与东盟的纺方贸易,以内地对东盟的出口为主。虽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内地出口东盟的纺衣同比下跌了2.5%,只为109.14亿美元,但长远来说,由于东盟的市场庞大,其拥有19.26亿人口,占全球近三成;相信来自东盟地区的纺织品需求将成为亮点。

 受经济整体回暖影响,新春以来,不仅珠三角、长三角工人吃紧,连安徽等传统劳务输出地区也缺工,许多纺织服装企业都面临较严重的“用工荒”。业内人士指出,春节过后,由于“返厂率低”,造成企业“招工难”。主因是现在沿海劳工的待遇和内陆相比,已无特别的吸引力,现在沿海地区纺织企业普通工人的薪酬水平在1800元/月至2300元/月,而部分内陆工厂也已能开到1500元/月,但生活成本更低,且可以照顾家庭。另外,广东调整省内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高21.1%,由今年5月1日起执行。事实上,大多企业为解决招工问题,早已通过上调工资,降低学历、年龄等限制来保障生产,一些企业的工资水平已上涨了20%~30%。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一直以加工原材料和需求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传统纺衣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成为众多出口型纺服企业最大的隐忧。中国服装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为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利润率较低,故对人民币升值的敏感性非常强烈,如果人民币升值重新启动甚至加速上升,将压缩企业仅有的利润空间,降低产品出口竞争力,大多数企业将会面临严峻冲击。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测算,在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服装纺织等密集型劳动行业的净利润将直接减少1%。然而,目前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平均纯利润率普遍在3%~5%,有的企业利润低于3%。据内地业界表示,如果仅考虑国内5万多家规模以上纺服企业的出口额,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1%,行业净利润将减少50亿元至60亿元。倘若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5%,将使纺织业的整体利润下滑约300亿元,远超企业所能承受的极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人士更称,如果人民币升值超过5个百分点,将有一半以上企业倒闭。

  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1)树立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当前诸多不利因素,在加大纺织服装企业经营压力的同时,也在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业界人士普遍认同,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自主品牌文化和研发设计能力,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2)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成为新亮点

  产业用纺织品,又称技术纺织品或智能型纺织品,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医疗、农业、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是高附加值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高附加值的产业用纺织品需求广、利润空间更大,可大大增强纺织企业的竞争力,是纺织业发展的新增长点。2009年《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拉动作用明显。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产业用纺织品需求激增。据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拥有全球26%的产业用纺织品市场,成为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大国。不过,由于中国产业用纺织品业起步晚,多数企业没有实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端技术产品的研制,相关的基础学科发展也比较落后,是以目前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技术竞争力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3)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

  沿海地区生产要素紧缺是导致纺服产业加速“西移”的主要原因,劳动力、土地、水及电等供应不足等严重影响了行业的生产进程,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企业成本压力愈发加重。沿海地区的优势在于信息、技术、资本,适合品牌运作、研发、商业开发环节,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等生产资源要素,适合生产加工环节;两者的合作事实上也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挖掘潜力巨大的中西部潜在市场也是行业转移的另一大原因。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09年首10个月,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中西部七省市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为826亿元,占全国的34.1%,而在2007年这些地区全年的投资只占全国当年投资的28%左右。

  (4)内销市场前景广阔

  内需持续稳定扩大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市场条件。13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潜力依然巨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0年将继续扩大内需,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预计2010年服装内销增速可能在20%~25%之间。从中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服装上的消费数据可看出,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为1165元,而农村居民仅为211元,拓展潜力无限。限额以上百货企业服装零售额增速自2009年5月恢复至20%多,之后连续几个月均保持在20%以上,经济回暖后纺织服装鞋帽等零售增速料会持续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工信部网站消息,今年前2个月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零售额和零售量同比分别增长30.1%和11.7%。其中,零售额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1.4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7年和2008年同期水平;零售量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5.1个百分点。

  (作者系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经济研究处分析员)

东莞高美商贸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高强缝纫线、聚脂缝纫线、特品线、特多龙线、邦迪线、涤纶线、棉线、绣花线、金银线、导电线(防静电线)、防静电布、TC防静电布、TR防静电布、防静电鞋、防静电服等产品,欢迎来电咨询:0769-33352223